Thursday, December 13, 2007

贞德隆郊外的农牧者









位于近打谷的贞德隆新村建立于
1948年,它以前是印度人聚居地。新村在紧急法令下成立后,迁来的村民大多以当矿工及割树胶为业,也有当建筑工人的。在附近地带,务农及养鱼的村民也不少,

数十年时过境迁,昔日村边的菜园、鱼塘、莲藕塘及猪寮的地段,都曾被利用作为采矿用途。矿业没落之后,土地被荒废了一段时日,又改为住屋地段,如今都稀稀落落建了一些房屋。在这地段以外,才有人种菜、养鱼、牧牛及养鸭。

贞德隆重组村居民丘国汶和弟弟阿松,在郊区拥有一块约1.4公顷土地,内有几个大小池塘。他们在池塘里养了红鱼和草鱼,阿松放工过后就到池塘去喂鱼。国汶也常过去看看,两兄弟常讨论养鱼的问题,如何使鱼儿长得又快又肥大,如何照顾鱼塘等。

国汶说,他养鱼是为了兴趣,目前仍在学习阶段,因此投资及养鱼数量都不多。他是为自己退休作打算,到时可以养鱼过日;累积了足够经验,养鱼也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。

养 鱼表面看来简单,其实也要一些知识与经验。首先,挖掘鱼塘的地点必须有足够的水源。池水若没有循环或流动,鱼儿长得不好,泥鳅却是例外,不怕水浊。以他两 兄弟的鱼塘面积,是不能利用电泵使水活动,柴油的费用会加重成本。没有使用电泵,就要在水位的高度,装置一条直径一尺长的铁衔筒把比邻的鱼塘连接,池水可 从这个池塘流到另一个池塘。

他们喂鱼的食物是鱼食的饲料,也放一些鸡粪使水质肥沃。他们买的鱼苗,一寸长左右每尾才几分,养了半年就可捕捉了,可连续捕几个月,最后才把整个池塘下毒,把漏网之鱼毒死,清塘之后才重新把买入的鱼苗放入池塘里。

养鱼最怕是吃小鱼的野鸟,还有四脚蛇和水獭。野鸟捕不到,四脚蛇及水獭可用毒饵毒杀。鱼塘虽然围上铁网,还是有无良的偷鱼贼造访,使人防不胜防。

与国汶比邻是何英和陈时和的蕃薯园。他们的3个园地共2公顷,主要的种植物是番薯。何英和陈时和都是经验丰富的耕种者,前者有拖拉机,耕地及翻土都自己动手。

何英向我介绍他们种植的红薯(妹仔薯、印尼薯),番薯大粒,薯身无细根、肉红且甜,是百种番薯中较优良的品种。1英亩(等于0.4公顷)的土地约可生产6千公斤的红薯,以每公斤价70仙计算,可获得收入4千余。红薯从插秧到挖薯,要4个月半时间,要赖以为生,必须要有5英亩以上的土地方可。

他种植番薯成本不高,只在插秧时施鸡粪肥一次,就不用再施肥。平时若没有下雨,要用发动机把附近池里的水泵上来喷洒番薯植物。若害虫少,也不用喷射农药。

他翻土让我看将收成的番薯,只一棵红番薯植物便有几粒大番薯,重量共有2公斤,成绩不错。另一边种的黄薯,也相当大粒。他除了番薯,也种了花生和木薯。食用木薯的成长期要9个月,他们种得较少。要15个月才能收成的磨粉用的青茎番薯这里已没有人种了。

何英说番薯营养高、农药少、味甜,而且有防癌功效,国人应常吃番薯。

何英把耕种番薯当作是业余工作,耕种本是他的兴趣,也可增加收入。在田地工作的除了太太,还有陈时和和太太何团。陈时和以耕种为业,家乡原在爱大华,与其他福州人一样,喜欢耕种工作。他在这里有了家庭定居下来,专长种植西瓜、辣椒、番薯、木薯等。

他们对种植水果不感兴趣,夜贼难防,还是种植番薯较安心,也只养了几只牲畜及家禽。

叶华瑞年纪一大把,但没有让自己空闲下来。他在重组村的另一边有约1公顷的土地,有一个池塘,但不用来养鱼。这个池塘是水牛栖息的地方。他养的6头水牛喜欢躺在水里休息或晚上睡觉。

他把这块土地围起来。近来这带的口蹄症猖獗,他的牛儿都只在栏杆范围内活动,他还要到外头割大叶草喂它们。平常时,他让牛只在栏外的空地吃草,他在附近看顾。

他担心小鸟把病菌传过来,不得不用弹弓射鸟,把它们赶走。他还在栏干范围内各处撒石膏粉,兽医局人员说它有杀菌作用。他说若有因口蹄症死亡的牛只一定要埋土,以免殃及其他人的牛只。

他的水牛养了2年便可出卖,母牛一年生产一只小牛。一只卖出的水牛上千令吉,他把养牛当作一份消闲的工作,也好过日子。

在附近也有村民种蔬菜、甘蔗等,范围都不大,只有重组村正中走去便可到达的养鸭场最具规模,包括池塘的面积有78公顷,据说是星加坡商人下本投资,由新村人打理,另聘请一个印尼人工作。这个鸭场在一个比足球场还大二、三倍的池塘边,环境优美,养的鸭数以千计,打理人还在那里养了一些鸡只。

贞德隆村民在附近的农牧工作常面对一些难题。他们既无法申请到一块农业地,也得不到政府的任何经济或技术援助。目前使用的土地都是暂时使用,面积也不大,又没有合法拥有权,因此没有人愿意下大资本。他们自己默默耕耘,只能靠劳力换取不多的利润,以增加收入。(南洋051203)

No comments: